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千分一公益网

 找回密码
 点这加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导航
搜索
查看: 619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张坤的舍与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6-3 00:26: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张坤的舍与得

《东莞经济》文/谭柳 | 2010-04-28



  “汗流尽了,一身轻松; 血流尽了,心情舒畅; 泪流尽了,带上对你的牵挂,我将会静悄悄地离去!”这是张坤在多个公益论坛和网站上的签名。可以说,这就是这位被人尊称为“坤叔”的助学志愿者二十年来的生活真实的写照。

坤叔始于1988年的慈善人生

   张坤最近特别忙,持续半年的“坤叔助学20周年回顾展”及到湖南凤凰、广西宁明、江西寻乌对受助学生的复查走访工作正在同时进行,和助学热心人的联络和沟通,对已经毕业的受助学生的工作安排也没有间断。
           
    3月6日下午,在笔者如约来到张坤那间位于东莞城区天海大厦三楼的办公室的时候,张坤正在和别人商议助学的事,忙得不可开交。张坤说,这个采访结束之后还要去参加表妹儿子的婚礼,接着7日晚上还要连夜赶赴长沙看望在那儿读书的六个受助学生。这段时间,张坤的睡眠时间已经压缩到最小了。对于这样的生活,张坤曾经觉得力不从心,尤其近几年上了年纪之后,觉得身体大不如前了。但是张坤始终放不下那些孩子。

    “从四十年前开始,我一直铭记着雷锋日记中的一句格言:‘活着,就是为了让别人的生活过得更美好’。我觉得付出是最快乐的。”张坤是雷锋思想的崇拜者,他一辈子都在忠实地实践着雷锋精神。

    1988年,张坤不过四十刚出头。在帮助明星女儿张莹给歌迷回信时,不忍心看到某些可爱的孩子仅仅因为几十块钱的学杂费而不得不离开校园,就给他们分别寄去了数目不等的资助款。张坤当时根本想不到自己的生活轨迹就此改变,从此与公益助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9年,刚开始启动的“希望工程”与刚开始助学的张坤不期而遇。当时人们对 “希望工程”这个新生事物并不熟悉。广东省团委找到张坤去贫困山区做一些实际的调研,参与“希望工程”的宣传和鼓动工作,希望可以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项活动。

    在参与希望工程的十年里,张坤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配合当时的广东省团委,多次带着报刊记者到偏远的山区乡镇、村落去考察、调研。目之所及的贫困景象,张坤说这辈子都没法忘记。在那之前,张坤是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在距离富裕的珠江三角洲不过一百多公里远的地方竟然如此贫困,最甚者:一对父女俩穷到只有一套衣服,出门时轮换着穿。张坤第一次了解到什么叫做揭不开锅,穿不起裤子。贫困就像紧箍咒一样紧紧地锁住这些人的命运,祖祖辈辈都在周而复始地重复着。张坤决定加大了自己的在湖南凤凰资助范围。

    1995年,张坤从广州回到东莞,配合团市委在东莞、河源开展希望工程活动,资助了近200个频临失学的儿童。一个偶然的机会,张坤在湘西凤凰资助了13个特困孩子,在他的带动下,黄锦庆、陈健民等五位热心人士相继加入了凤凰助学的行列,到了2000年,资助的孩子超过百名,从此,张坤也从最初的“热心人士”,逐渐变成了闻名全国的“助学大王”。

    张坤与湖南,张坤与凤凰,张坤与失学儿童,张坤与希望工程,就这样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张坤的舍与得

    2000年,是张坤生命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这一年,张坤彻底地结束了自己所有的经营活动,彻彻底底地成为专业助学志愿者。此时的张坤要考虑的已经不再是凤凰13个孩子的上学问题了,经过了几年这个数字已经在慢慢变大,还将继续扩大。与此同时,张坤还需要经常到湖南凤凰的贫困村落去做实地考察,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掌握更多的信息和资料。张坤说,此举并没有人们想得那么复杂,也没时间去思考这一切是否值得,结束了生意上的一切业务,单纯是因为时间不够。

    20年来,张坤和他的助学伙伴们坚持采取“一对一,一管到底”的模式,由捐受双方直接交往。虽然,张坤的助学团队的性质依然是一个自发、自愿、自觉、自主、自然、自在的,松散的民间组合,但在长期的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一个以张坤为核心的领导小组和较规范的助学程序。现在,“坤叔助学团”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接近900人参与的爱心团队,先后在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等省份资助了2000多名在校学生,影响深远。

    队伍在慢慢壮大,影响力也在慢慢形成,对于张坤来说,这一切代表的就是希望。然而,人数越多,张坤的时间就越是紧张,工作量也会越大。作为团队的领导核心,张坤要担负起沉重的走访、联络工作。张坤说,有时恨不得一分钟可以掰成两半,一天能当两天用。

    十年来,张坤没有时间看电视,也几乎没有时间看报纸。张坤说,读书报,写文章,听歌、唱歌,是自己从小的爱好,但是因为忙,这些要耗费时间的爱好,只好地放下了。

    张坤心里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抱抱孙子,陪陪孙女逛逛公园。然而,如今他的孙辈们都已经是中学生了,张坤的愿望都没有时间去实现。张坤说自己太忙了,时间一天天过都不自觉,一不留神孩子就长大了。这是张坤心中的一个遗憾,对于自己亲生儿女,张坤给自己的分数是59分,他认为他只是将他们养大成人而已。

    然而,这个只考了59分的父亲,甚至儿子、丈夫、爷爷,却多次带着他的母亲、妻子、儿孙深入各个贫困乡镇,到失学儿童的身边去。如今,社会名人的女儿张莹和儿子张雄平是“坤叔助学团”的一员,妻子承担起所有的家庭杂务,默默支持着张坤,就连张坤上初三的孙女,在爷爷的感染下也主动要求捐出自己的压岁钱。虽然张坤认为孙女年纪尚幼还无法承担这个责任,但是张坤说“这一刻,我的心里充满了力量。”

    大家都说张坤是“助学痴”,为别人活得更好,苦了自己的生活。但是这仅仅只是别人眼中的张坤,他和家人的生活并没有失去宁静和幸福,还额外拥有了另一笔珍贵的人生财富。张坤说自己安于这样的生活,也满足与于这样的生活,无怨无悔。

张坤的否与定

    张坤的人生是因为“希望工程”而改变的,他说自己生活在“否定之否定”的定律中,过去自己是商人,后来自己否定了这种身份,以前认为孩子们只需要学费,后来自己否定了这种认知,种种得失皆出于此。

      1995年,张坤结束了经营多年的天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张坤并没有过多心疼和不舍,他的家庭并没有过多依赖这家公司来过活,他的女儿张莹是广东省的著名歌手,儿子张雄平国家二级演员、红线女的关门弟子、公认的“马师曾的再传弟子”,妻子退休后有足够夫妻两日常生活的退休金。张坤说自己既不去买米买菜、买煤气、打酱油,也不听戏、看电影、上馆子,只要顾好自己的烟钱、路费就已经足够了。

    就这样,张坤毫无顾忌地结束了天海实业的所有业务,卖掉了那栋当年考借贷建起的天海大厦一半的产权,只留下一个办公室和一个财务,每个月要为大厦的部分业主的按揭购房的做担保外,兼收天海大厦另一半产权以及张坤另外一处产业的租金。

    尽管公司的一切业务都已经结束了,但是张坤并没有因此空闲下来,他的工作反而更加繁重起来。从1999年开始,他就长年奔走于东莞和凤凰等地,实地考察失学儿童、贫困地区的学校等详细情况,收集大量的资料,为社会热心人士和贫困地区的弱势群体搭建沟通的桥梁。

    正是,张坤需要长期地深入到贫困儿童的生活中去做调研和研究,长期与孩子们接触,张坤发现了一个大家忽略了很久的事实:在贫富悬殊日趋严重的现实中,导致贫困儿童失学的真正原因并不仅仅在于那几十元钱的学费,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家庭负担不起他们在学校的生活费。不仅如此,由于家庭经济状况恶劣,这些孩子还必须要面对养家糊口的生活压力,一旦到可以外出谋生的年纪,就得担起赚钱养家的重担,不仅仅要抚养老人,还要照顾和抚养弟妹。

   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帮助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就要担负其上学学费,尤其是国家对九年义务教育实施“两免一补”政策之后,有人质疑,助学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这说明人们的思维还困在“助学就只需要给学费”的误区。

    这是张坤心中一大困扰,他希望突破这种社会旧观念,但是“要改变它是需要漫长的过程的”。只要有机会,张坤就坚持不懈地把贫困山区的孩子们现实的生存状态告诉人们,不遗余力的引导大家去关注依然大量存在的面临失学的孩子。张坤说:“开展助学活动的最大障碍往往就是来自过去曾经积极参与的助学者。这样说可能有些偏激,但是我们必须让大家明白,温饱问题不解决,孩子们不会因为落实了两免一补,就可以继续读书。”

     张坤总结多年来的实际调研结果,同希望工程办、团委、教育局、其他助学伙伴、学校、家长、学生一起共同探讨,经过科学的论证得出一个结论:小学生每天资助一块钱作为生活费,初中生是每天两块元钱,而高中生则为其解决三分之一的学费。

     在张坤看来,一两元钱虽然极其有限,但是能够保证一个贫困地区的学生一天的生活费,能够使得其家庭可以继续支撑下去。“我们帮助他的时候也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不能只是帮助缴纳很少的学习费用,还要考虑他们的生活费,甚至还有能力的,可以帮助他们解决穿衣、家庭的突发性困难等方面的问题,帮助其家庭发展生产,这要是全方位的。”

张坤的追与求

    目前,张坤的助学理念已经是非常清楚了。他希望助学不再仅仅是为贫困孩子交学费,而是通过助学这种联系,使得社会上的热心人士可以走进处于社会底层,通过“物质助学—感情互动—精神培养—道德传承” 的立体助学模式,全方位地关心弱势群体中的孩子,重视和这些孩子的情感交往,经常和他们通电话、写信,经常去看望他们,双方建立一个互相信赖、互相帮助、互相促进的和谐关系,从物质、精神、人格培养等方面去促进其健康成长。

    在目前的中国,民间助学从来就比官方助学面临更加多的困难和误解,这是过去的二十年的时间里,张坤经常遇到的事情。张坤说,这表明了我们的社会在慈善这条路上未来任重而道远。

    十年来,张坤一直坚持“一对一”的捐助方式,不接受社会的捐款,由捐受双方直接交往,钱款不经过第三方,直接由捐赠人交付到受赠者的手中,目前所形成的800多个热心人士和1900多个小孩的庞大团队都是采取这样的形式。张坤认为这是民间助学最透明、最科学、最实在、最有成效的一种捐助形式,他需要用信任来寻找更多的伙伴。

    张坤说目前自己所带领的这一个助学团队只是松散的组合,并不是合法的组织机构,每个人只是在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他希望可以得到来自社会,尤其是来自政府的支持和理解。但是这个也将是一个漫长的建设过程。

    目前,张坤已经计划通过领会和继承现在的立体助学模式,让更多的人来共同承担助学团里目前由张坤一人承担的走访、联络等各项工作,使其形成一个稳定的领导核心小组,分工合作共同承担,避免助学工作因为个人因素而受到大的影响,等待将来的一天,可以在更好的社会环境下,走得更加宽广。

编后语

    采访时,张坤一再强调自己只是普通人,“助学只是一种个人爱好,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休闲的选择”,仅此而已。如此低调、如此质朴。

    有人说,企业家首先是以己为本,然后以企业为本,最后以社会为本,曾经是商人的张坤尽了一个商人的责任,完成了做人的本分。但是张坤就是张坤,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张坤,别人成不了另一个张坤。我们尊敬张坤,但是更希望涌现更多既要做好慈善,又能感受生活的李连杰般的慈善家。

    在中国的慈善事业的建设之路,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的努力,既需要“张坤”,也需要“李连杰”,尤其是政府应该承担起更加多更加大的社会角色和责任,加大教育力度,努力提高国民素质,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官方、民间的共同努力,建立有组织、更加有规范、更加有能力、更加大范围、更加大力度、更加人性化的慈善机制,直到社会不再需要像张坤、李连杰这样的人,每个孩子都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每一个人能够和谐的社会环境里拥有幸福美好的生活。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这加入

x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这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千分一公益网 ( 粤ICP备15081700号-2 版权所有©东莞市鸿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GMT+8, 2024-11-22 11:09 , Processed in 0.16451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