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坤叔 于 2014-3-17 05:41 编辑
辗转4000公里 终于找到你
坤叔助学团队再次入川,在当地学校帮助下找到灾后助学的孩子,还带回60人助学名单
日期:[2014年3月10日] 版次:[DA01] 版名:[莞周刊] 稿源:[南方都市报]
“举牌男孩”徐广 考上重点
“窝棚女孩”王小草 住上新家
“川莞班女生”王雨莎来莞打工
王鑫屋子里唯一的小灯泡点亮了。王鑫是为数不多中途被弃捐的学生。
这一次,助学团志愿者尹东任承诺“支持你到大学毕业”。 南都记者 刘媚 摄
跋涉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川蜀山崩地裂,举国悲恸。
2个月后,重灾区青川县马鹿乡小学130名4年级的孩子被接到东莞复课,东莞和马鹿两个陌生的地方也因此结缘,爱心在两地间不断游走。这批川莞班的孩子呆足了半年,他们在东莞学会了跳拉丁、吹葫芦丝,还体验了英语会话和国际礼仪等精彩课程。这次旅程是大多数孩子第一次走出大山,见识到外面城里的世界,7个月后,孩子们哭着登上回程的火车,很多爱心市民涌入车站送别。
汶川地震一周年,灾区重建,爱心再度串联起了东莞和马鹿乡。20 0 9年4月,南都携手千分之一公益坤叔助学团队,赴马鹿乡中心小学助学。远在1000多公里之外的东莞爱意沸腾,很多市民争抢报名认领孩子,一共有50名贫困孩子与东莞结对。
由于路途遥远精力不济,当年资助的很多孩子如今都失去了联系。5年过去了,他们现在还好吗?马鹿乡小学的新校舍建得怎么样?川莞班的孩子们已经到了初中毕业的年龄,当年的“那些花儿们”都去哪儿了?上个月底,南都记者随坤叔助学团队再次入川,行程4000余公里,终于找到了那些曾让我们牵肠挂肚的熟悉面孔。这一次,应当地要求,坤叔又带回了需要帮助的60个贫困孩子名单,等待热心人认助。
40小时数千公里的找寻
“路太远不方便走动,不知道他们在读书还是出去打工了,也不知道马鹿小学现在到底怎么样?”一起入川的助学团成员尹东任拽着一沓资料和100多张彩色照片,那是2009年他跟随坤叔来马鹿乡小学,给孩子们拍下的留影。尹东任当年也资助了3个孩子,每到开学他就把学费寄到马鹿乡。从前年9月开始,寄出去的钱总是被退了回去,3个孩子也始终联系不上。
2月23日夜里8点,坤叔终于抵达青川县马鹿乡。坐在乡镇的宾馆大堂里,70岁的老人家再也扛不住,来不及办理入住手续,颤巍巍地掏出了随身药物塞进嘴里。从东莞出发,坐火车到达陕西汉中,再辗转4个小时大巴绕道广元、剑阁,这一路消耗了坤叔将近40个小时。因为患有冠心病不能坐飞机,他每一次入川看望孩子,都要经过这番折腾。
为了不让学校安排孩子们列队欢迎,坤叔没有告知校方详细的行程。第二天清晨,助学团一行带着糖果和饼干“突袭”了马鹿乡小学。
废墟旁建起的新学校
原来的马鹿乡小学在一座土山坡上。5·12地震时,正是马鹿乡小学的午休起床时间,很多孩子刚从宿舍出来,正准备走向教室,因为撤离及时,1400多名师生没有人员受伤。不过,除了一栋新建的教师宿舍外,学校其他建筑全部倒塌,校舍、桌椅、书包文具全埋进了瓦砾。如今,这里已经成了马鹿乡标志性的地震遗址,一堆堆瓦砾上长出了荒草。
地震之后,马鹿乡小学搬到了距离山坡不到1000米的公路旁边。2009年助学团第一次进入马鹿乡,孩子们坐在蓝顶板房里上课,来往搬运砖头和砂石的车辆每天从板房前呼啸而过。每到吃饭时间,孩子们捧着粗馍馍和绿豆稀饭,顾不得扬起的灰尘,眼巴巴站在路边吃饭。
5年之后,新建的马鹿乡小学立在路边,粉墙黑瓦的楼栋焕然一新,乡村小学里常见的泥土操场被换成了塑胶跑道。清浅的青竹江从校门口经过,在阳光还没有撕裂雾气的清晨,走在校园里,潺潺的流水声和清脆的读书声交叠入耳。
“学校条件很不错,比我们东莞市很多小学建得都要好。”常年行走在山区助学,坤叔说对比广西和贵州等地,同处在山区的马鹿乡小学校园环境颇让他惊艳。
50个孩子有18个已去打工
经过一上午的联系确认,校长赵仕明带来了50个孩子的全部信息:除了11个还在马鹿乡小学和旁边的初中念书外,还有21个孩子散落在青川、广元和江油等高中学校,剩下的18孩子已经初中毕业外出打工了。
听到自己资助的3个学生都已经外出打工,尹东任有点小小的失落。2009年,他和妻子曾一一到他资助的3个孩子家中家访,虽然只是匆匆一见,但他和孩子们都玩得很开心。“打工也不是坏事,但我还是希望能资助他们继续读书。”
在学校办公室,助学团见到了11个还在马鹿乡读书的孩子。5年没有联系,孩子们已经不太记得东莞的这群客人,直到坤叔拿出5年前第一次来马鹿乡拍下的照片,才勾起他们的回忆。“那时候我才一年级,长得好傻啊!”看着当年与坤叔的合影,六年级的王小草终于露出了腼腆一笑。5年前,才7岁的她穿着娃娃衣,留着波波头,留影时嘴角的鼻涕还没来得及擦。
唯一坚持的助学团队
有孩子告诉坤叔,和东莞的叔叔阿姨一直保持联系,每年都能收到学费。也有孩子说,资助的叔叔阿姨换了电话,手机怎么都打不通。“没收到学费不要紧,我们回去再帮你重新找新的好心人。”一一和孩子们确认信息后,坤叔不忘叮嘱他们,收到钱就给资助人写信打电话表达感谢。
“太谢谢了。地震之后,学校很多孩子都有人资助,但现在还持续的就只有你们这一批。”校长赵仕明告诉坤叔,在地震过后的头一年,很多助学团都来到青川,找到各个中小学。当时,马鹿乡小学几乎所有孩子都是资助对象,不过几年过去了,灾后重建完成后,再加上有些孩子已经毕业,许多资助关系已经中断了,坤叔的千分之一公益是这些年来唯一还有联系的助学团。
对话
坤叔:再访灾区,阴霾已慢慢走开
南都:东莞和青川相隔1000多公里,您身体一直不好,来回一趟非常不容易,为什么要坚持做这个回访?
坤叔:回访看望孩子,是我们助学一直以来的习惯。千分之一公益只是一个对接的平台,我们每年到各地走访带回贫困孩子的信息,然后联系爱心人士进行点对点地助学。但山区多是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没有固定联系方式,如果不经常走访沟通,资助很容易就会中断,也是给资助人一个交代。到目前为止,千分之一公益在全国7个省、11个县有助学点,通常每个学期团队都会到各个学校去看看,青川路途实在太远,所以过了4年才去。
南都:地震近6年后再回访马鹿乡,和您2009年第一次去探访学校时,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坤叔:这几年灾区变化很大,交通比以前方便了很多,几乎所有的房子也新修盖好了,感受最深的还是这里的人,包括孩子已经走出了地震的阴霾,回归到了正常的生活状态,该工作的工作,该上学的上学。不像当年,每个人心情沉重,大人小孩脸上都挂着阴郁不安的神情,一谈起地震,大家伙就一起直掉泪。再次来到马鹿乡,以前的那份神圣感没了,因为这里的生活已经回归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不需要我们更多的同情和哀伤,这是好事。
南都:当年捐助了50个孩子,现在有18个已经外出打工,只有32个孩子还在就读,这样一个比例在您去马鹿乡之前有想到吗?
坤叔:这18个孩子都是初中毕业后外出打工,并不是中途辍学,这样一个比例在山区农村很正常。我们在广西、贵州、湖南、江西等山区都有助学点,很多农村孩子初中毕业以后,都选择出去打工。比如在凤凰,有一年资助的一批初三孩子,毕业以后60%都不再上学了。这几年,升学的比例还提高了一些。
02-05版
采写:南都记者 洪灵芝 摄影:南都记者 刘媚
东莞---30小时火车1800公里---陕西汉中---2小时大巴180公里---广元--- 1小时50公里--- 剑阁---1小时50公里---马鹿乡---2.5小时180公里---江油---2小时150公里--- 广元--- 30小时1800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