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千分一公益网

 找回密码
 点这加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导航
搜索
查看: 639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星星之爱 可以燎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1-19 22:04: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星星之爱 可以燎原
危莉芸
 

 
   

近日,东莞知名的助学人“坤叔”被评选为东莞60位“锋尚人物”之一。坤叔全名张坤,是个地道的东莞人,今年63岁。20多年来,他放弃自己蓬勃发展的生意,投入到后来近乎让他“中毒”的慈善助学事业上。受他和他的“坤叔”团队资助的学生达3000多人,其中有60人考上了大学,有3人研究生。

  10月11日,坤叔再次和他的团队中的7名成员准备赶赴广西宁明。在动身的前一天,记者在元岭路的天海大厦一简单装修的办公室见到了坤叔。这位东莞著名的助学老人20年如一日,坚持助学。头发花白,身体稍显弯曲的他,穿着一件朴素的灰色外衣,脚上的皮鞋是地摊上花50元买的。他没有买车,平日的生活费不超过几十元一天,抽的烟是不到10元的红双喜。慈祥的面孔不时叼着烟陷入沉思;和他交谈,他总是不经意流露出对人的关怀和体贴,那种感觉是那么的自然和纯粹。跟了坤叔10多年的助手告诉记者“在这里,空调是最值钱的,但只能在高温的天气才能开,平时都是风扇。坤叔平时的交通工具都坐公交车。”这个助手此时正在处理广西宁明受资助的孩子的资料。

  

  “当我看到这么多孩子如此残酷的生活景况的时候,我能快乐吗?” 

 

  说起自己的助学路,坤叔笑了笑说:“ 1988年,我在处理我女儿张莹的追星粉丝的信件的时候,有的同学说家里没钱要退学。而学费也仅仅是30元,50元的。于是他就给他们寄去五年,十年的学费。那时候只是感性认识,还不了解贫穷到交不起几十元的学费是个什么状况。在1992年我随广东省团委希望工程办到广东清远和河源山区考察,才真正了解到赤贫是个什么样子。就这样开始了我的助学路,这一走就是20多年。现在我一年要到贫困山区大概15次,平均每20多天一次。有人说我这样快乐吗?我说我从来没有快乐过。助学20多年了,可以说是在煎熬中挺过来的。我的心和那些孩子一起煎熬,我给那些孩子的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点点快乐,而这点快乐可能是这些孩子在用一年的时间去等待。有些孩子在拿到我分给他们的一小包糖果时,会一次全部吃完,从不分给别人一颗,因为这点快乐几乎是他们用很长的时间去等待。我和我的坤叔团队成员不觉得这些孩子自私,我们只觉得心酸。当我看到这么多孩子如此残酷的生活景况的时候,我能快乐吗?”

  当记者问到坤叔助学团队的情况时,他告诉我“从一开始的只有6个人,发展到现在团队已经有1000多人,其中800多人是东莞人。对此我感到很欣慰,一直以来东莞的富豪都不热衷慈善;可能缘于东莞人的素质,东莞很多有钱人都是洗脚上田的农民,他们可以对自己孩子一掷千金,却不一定会对没有回报的助学感兴趣。我的助学团队中,还是以中等阶层的人为主,年纪也稍大的人,80后,90后的很少,可能跟这些年轻人的收入状况有关。”在谈话中,有好多次坤叔被电话打断,都是问关于领取待助孩子资料的事情。坤叔说“现在做慈善的人越来越多,慈善也快成为一种时尚了。但对慈善的观念很多人理解不深,所以坚持下来的人还是不多的。”

  

  “爱心是人感情的自然流露,而不是献出来的”

  

  谈到自己多年的慈善经验时,坤叔这样告诉记者:“我助学是一种消费,有的人喜欢物质上的消费,而我自从1988年第一次助学开始,我已经形成了助学这种消费习惯。甚至可以上‘中毒’了。慈善不能有回报的想法,有的助学者捐助一个学生就希望这个学生努力学习,成绩突出,甚至懂得回报很感恩;有的助学者专门找品学兼优,可爱的孩子捐助;有的慈善团体慈善口号喊的震天响,‘改变民族素质’,‘改变孩子命运’等口号确实很吸引人。但这些助学者和做慈善的人往往几年后就放弃了。这和他们一开始做慈善的心态有关系,他们抱有一定的目的来做慈善。一旦发现现实和自己的目标的巨大差距,他们便放弃了。其实慈善是人的爱心的自然流露,是人心灵的一种宣泄,爱心在人内心积留多了,就要找个方式把爱心自然的宣泄出来。让这种爱心的宣泄慢慢成为一种习惯才能长期把慈善做下去。现在很多人把做慈善作为一种秀,献爱心的活动很多。爱心怎么能献呢?爱心不是物质上的东西,献爱心这个动作怎么做呢?这些都没有真正理解慈善的含义。我们仅仅是因为看到贫困的孩子求学艰难,所以我们用助学的方式自然地把自己的爱心表达出来,如此而已。在我看来,爱心是我的消费方式,它让我心情舒展,是精神上至高无上的享受。”

  

  千分之一:每个人拿出他收入的千分之一来做慈善 

 

  坤叔告诉记者,现在他们的团队推出一种旨在发动更多人能参加到慈善、助学的活动中来的方式。他将之取名为千分之一理念,就是每个人拿出他收入的千分之一来做慈善,一个月收入1000元,就拿出1元来做慈善,这种方式可以让绝大多数人加入到慈善中来。另外我们团队在东莞几个相对集中的镇建立了联络人制度,团队的行动由几个富有爱心的人去组织。所有的成员聚散自由,活动自如,和孩子们直接交往;做慈善不需要理由,放弃慈善也不需要理由。

  很多人说,等我有钱了再来帮助别人。“慈善要从现在开始,不能等有钱之后。等有钱之后再去做好事是个伪命题。”坤叔这样答复。“我今年已经63岁了,我也不知道还能做多久的助学。我现在手里还有很多孩子要继续资助,我们坤叔团队正在探寻一种机制,以便在我死后这些孩子还可以继续他们的学业。”

  “在我生活中,助学消费占了99%,我自己生活留下1%;而那99%分摊到众多孩子身上,每个孩子也就能得到0.1%。所以我做的事情很平凡,只是给那些无所依靠的孩子带来一点点快乐而已!”坤叔说完这句话,吸了一口烟,望着窗外。似乎他也不知道他花20多年建立起来的慈善事业还能做多久,那些在山区无依无靠的孩子还能不能继续他们学业。

  总结坤叔20多年始终如一的助学路,他满含深情的说:“我还清晰的记得,当我沿着坎坷不平的山间土路,亲眼见到百孔千疮的茅舍里,那些衣衫褴褛、食不果腹的大山里的孩子的时候,才切身感受到什么叫贫穷,才真正明白助学的迫切。从此,我就与孤苦无助的孩子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助学这座煎熬身心的炼狱里,挣扎到今天。”

  “从东莞到清远,从广东到湖南,从广西到江西,面对如猛兽般张牙舞爪地扑向孩子们的贫穷,明明知道自己只不过是填海的精卫,啼血的杜鹃,受与生俱来的人性悲闵的驱使,我渴望能为孩子做点什么,让他们贫乏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里增添一丝也许是微不足道的快乐,也让自己的心灵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多一份平和与宁静。”

  “与其说我们去为别人奉献爱心,毋宁说我们在助学的过程中救赎自己。我实在不觉得自己的行为高尚伟大,也分不清100多次走进大山,到底是对现实消极的逃避,还是对来世积极的修行。20多年来,,对每个曾经交往过的孩子,始终放不下在流逝的岁月中自然累积起来的那一份绵长而浓烈的牵挂。”

  “公益助学者的痴迷注定不会被他人理解,对金钱和权力的顶礼膜拜才是今天的时尚潮流。感谢上帝、佛祖和马克思的慈悲,助学的旅途中有幸遇到陆续加入的几百位志同道合的伙伴,乐于陪我一起分享孤独的同时,默然、决然、毅然地牵着3000多个贫寒学童的手,脚踏实地走向希望的明天。”

  “我老了,但这一生无怨无悔,活得充实、坦然。我坚信,千分之一公益理念,迟早必有燎原的一天。”

  

  

  最后坤叔以一首诗来表达他的心情: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难;”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坤叔档案:张坤,1946年生,东莞人,曾任东莞市天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1988年开始助学,足迹遍布广东清远、河源,广西宁明,湖南凤凰,江西寻乌等地。20多年来,受他和他的“坤叔”团队资助的学生达3000多人;坤叔助学团队在他的带领下从最初的6人,发展到现在的1200多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2#
发表于 2010-11-20 12:34:46 | 只看该作者
慢慢人生路,情长路更长。
申出你我的手陪着孩子们一起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这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千分一公益网 ( 粤ICP备15081700号-2 版权所有©东莞市鸿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GMT+8, 2024-11-22 18:23 , Processed in 0.13625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