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千分一公益网

 找回密码
 点这加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导航
搜索
查看: 611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坤叔二十载无悔助学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1 13:08: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坤叔 于 2010-1-1 13:27 编辑

坤叔二十载无悔助学情
日期:[2007-09-21]  版次:[D02]   版名:[财富东莞·助学楷模]

■新快报记者 杨斐祯 实习记者 张启聪

  穷山沟里的农家子弟,并不缺乏勤劳的双手,也不缺乏高超的智慧、出众的才能,然而经济发展的失衡,让他们饱受了无数辛酸与苦痛。在能改变他们的命运——读书面前,更遭遇了无数坎坷与挫折,面对了常人难以战胜的困难,难以理解的苦楚。知识改变命运,这是农家子弟永恒的希冀。

  到目前为止,坤叔与其助学团队仅在湘西凤凰就资助了1300名学生

  1、为贫困生带来福音的“坤满”

  来自东莞的张坤,为这些生活在大山内的贫困生们带来了福音。张坤在当地可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大家都亲切称他为“坤满”(当地语,“满”意为叔叔),乡里面的一些老阿婆,见到坤叔总会很亲切地问:“你又来了!”19年前,坤叔就踏上了助学的征途,从广东清远到家乡东莞,从福建漳州到湘西凤凰、广西宁明,从纯粹的个人捐资到后来日益壮大的先后有近750位慈善人士加入的“坤叔助学团队”,从零零散散的助学对象到周密的助学网络,到目前为止,坤叔助学团队仅在湘西凤凰就资助了1300名学生,其中已有56人考上大学(坤叔个人资助的有16人)。

  2、“助学,我别无选择”

  坤叔是一位任劳任怨,意志坚强,待人和善的长者。在广州开往吉首的火车上,记者第一次与坤叔有了真正的接触。那是在一辆没有空调的火车上,在大家都抱怨天气太热,人多太吵无法入睡的时候,坤叔总是默默地坐在座位上抽着他的烟。据说,坤叔平时的生活十分简朴,他唯一的嗜好就是抽烟,而且他十几年来抽的都是3.8元一包的香烟。他对于自己,似乎没有什么要求,而对于别人,却总是无私地施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当他知道记者身处在第四车厢的硬座,他蹒跚着走了十一个车厢,掏钱为记者补了两张卧铺的车票。当记者一再推托时,坤叔笑道:“你们明天还要跟着我上山下乡采访贫困生,还有十多个小时车程,怎么熬啊?”

  坤叔的心始终与贫困山区追求知识、勇于探索的适学青少年在一起。尽管七年前的一次心脏病差点夺去他的性命,尽管半年前他饱受中风的困扰,但他依然一如既往,风雨不改地踏上山区助学之旅。当记者问他“慈善的方式有很多,您为什么要选择助学”时,坤叔简洁地回答:“助学,我别无选择。”

  据了解,坤叔的助学情结起源于他小时侯的心酸经历,坤叔曾多次向记者表示:“我读书那时很凄凉。”他回忆少年的往事:在那个疯狂的岁月,他父亲被打成右派,母亲被迫改嫁,自己白天上课晚上在煤油灯下做鞭炮加工,捡树叶当柴烧,挖地瓜根当饭菜。在三年自然灾害中,他的祖母活活饿死。1988年,坤叔12岁的女儿张莹在广东省业余歌手比赛中一举成名,从此步入歌坛,并连续多年荣获广东电视台最受欢迎歌手的称号,进而受到来自全国各地大量歌迷的追捧。歌迷源源不断的信件都是坤叔一手处理。当坤叔看到许多青年歌迷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辍学,心里不是滋味,于是萌发了助学的念头。

  3、“不读书,就永远走不出山沟”

  每当坤叔得知有受助的孩子因为某些原因不去上学的时候,他总是耐心地听取孩子的原因,然后意味深长地劝说孩子返回学校继续学业,每当一位失学的孩子重返学校的时候,坤叔就觉得无比地开心和自豪。

  坤叔认为,对于山区的孩子来说,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才是他们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如果蹲在家里不读书,光靠种地为生,微薄的收入很难减轻家人的负担。而对于对于师资力量并不雄厚的凤凰山区孩子来说,初中毕业后进技校学习一长之技是较好的出路,当然,如果有哪位学生能考取大学,他会更开心。

  4、“助学不是做秀,关键在于坚持”

  坤叔表示,他的助学行动大概可以分成两个阶段:1995年以前,他的助学活动是零散的;1995年以后,他的助学才开始走向系统化,坤叔已经放弃了他在东莞的职业,全身心投入到他的助学团队建设和各类助学活动中。

  “后续管理,不容有失”可以说是坤叔助学团的经营理念,也是坤叔助学的特色所在。坤叔自豪地告诉记者:“现在形形色色的助学团大量存在,不过像我们这样有完善的后续管理,在全国可以说是不多见的。”坤叔坦言,助学不是做秀,关键在于坚持。在他看来,一个学生的受教育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而是几年,甚至十几年的事情,如果只是一两年的付出而虎头蛇尾,那么势必前功尽弃。他们团队的资助除了几个团员有特殊情况被迫中止外,基本上没有中断的情况。然而,这样善始善终的义举为坤叔带来的岂止是身心的疲惫?坤叔坦言自己已经日渐老去,对于日益壮大的团队,日渐增加的受助学生,他已经开始感到力不从心。坤叔曾经坦然说:“这个助学团队其实没有特别组织,大家只是因为善心才团结在一起,才围绕在我的身边。人不管怎么强壮,总有百年之后,百年之后受助的学生怎么办呢?这个助学团队怎么办呢?新的助学管理人是否有如此的号召力呢?因此,我现在在有意地选择助学的接班人。”

  一位受坤叔资助多年、已经高中毕业的小腾告诉记者:“在张伯伯(坤叔)的办公桌上,我看到的全是学生的名册与档案,看到他的身体一年不如一年,我真替他担心。”

  5、“要让超龄学生早日完成学业”

  记者在翻阅坤叔的助学名册时发现,超龄的学生竟然占总数的百分之六十以上,其中有一位16岁的学生竟然还在上小学三年级。对于学生严重超龄的情况,坤叔认为要尽量让他们跳级完成学业。

  据介绍,目前凤凰县有一百多名初中毕业生在坤叔和他的助学团队的资助下走出了山区,成为了东莞联合技工学校等一批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在进入技工学校前,孩子们必须在东莞的一些工厂工作和生活三个月,然后再回到学校学习。孩子这样半工半读每个月大概有近千元的工资,虽然工资并不多,但是对于这些来自大山里的孩子来说,这已经足够他们的学费和生活费。除了在工厂工作获得的工资以外,孩子们还能得到坤叔助学团队适当的资助,他们无须花费家里的一分钱,六年后将得到一张大专文凭和高级技工证书。


“我遗憾不能看望更多学生” 日期:[2007-09-21]  
版次:[D03]   版名:[财富东莞·亲历助学]

沱江河畔,凤凰山城,处处留下坤叔助学团的足迹

  在跟随坤叔的助学行程中,让记者印象非常深的是坤叔对助学的亲力亲为,马不停蹄。

  第一天行程100多公里

  9月11日清早7点多,刚刚从吉首下了火车的坤叔及其助学团成员在凤凰县团委有关人员的陪同下,匆匆用过早饭后,便马不停蹄地赶赴凤凰。经过两个小时左右的车程,9点50分,大家来到凤凰助学的第一站:三拱桥小学。一个不规则的篮球场,四张破烂不堪而且没有球网的水泥乒乓球台,就是孩子们的全部娱乐。然后这所学校的设施在该县已是中上水平。这群淳朴的孩子,得知坤叔到来后,几乎飞奔着从教室跑出来:“张爷爷!张爷爷!”

  从东莞到广州,从广州到凤凰,十几个小时的颠簸,大家脸上都难掩疲惫之色,但是坤叔面对着这群的孩子,却是精神焕发。他一一核对着名册上的学生名字、费用情况,逐个送上学费并嘘寒问暖,临行前还赠送了糖果。在这所学校里,坤叔助学团的成员共资助16名不同年级的学生。

  当天,我们从三拱桥到大田,从禾库到柳薄,再到火炉坪,到了几个学生的家中,伸手不见五指了,还跑到火炉坪看望资助的学生。回到县城,已是万家灯火了。当天,我们在山路上跑了100多公里,把凤凰县的北面和西面基本走了一圈。这一天,坤叔去了5所学校,看望了30多名受资助的学生。

  两天跑8个乡,看望122名学生

  第二天,经过一天劳累的坤叔在休息之后又精神焕发地出发了。这天,坤叔前往上海希望工程单位捐资兴建的齐良桥九年制学校,在这所学校,王吉莉主动要求与资助人进行联系,在坤叔助学团卢先生的帮助下,王吉莉终于与资助人——远在上海的崔先生做了短暂的电话连线。

  在电话里,她告诉资助人,她收到了学费,非常感谢崔先生,并表示要好好学习。接着,坤叔又重返三拱桥乡,看望昨天没有见到的吴海燕。虽然去吴海燕的家费时不少,但是坤叔非常开心,因为,退学在家的姐姐吴春燕终于答应重返学校。

  每次到凤凰,由于不能到每个学校去看望每一个受资助的学生,坤叔就在酒店招待他们。当天晚上,坤叔就在凤凰县的一家酒店,与凤凰县二中的22名受助学生一起共进晚餐。坤叔说,召集他们过来,可以直接面对面地了解他们的情况。

  在两天的时间里,坤叔的助学团一共跑了8个乡,看望了122名学生。

  三天走遍凤凰全县

  坤叔告诉记者,他在接下来的助学中,第一天将走访千工坪——山江——板畔——麻冲,第二天走访廖家桥——新场——茨岩——茶田几个乡。如果时间允许,他们还可能走访两林、腊尔山、木岗坪等一些地方。他们将会探望县一中、高级中学、文昌阁小学、南华小学等10余所学校的近270名学生。

  记者发现,坤叔的助学路线遍布凤凰全县的每一个角落。从北到西,从西带南,受助的学生遍布凤凰全县的100多所学校。

  “我这次的助学有两个遗憾。一是没有能多看一些学生,二是没有多走一些学校!”坤叔说。简短的两句话,让记者深深震撼:坤叔已经不顾身体的承受能力,坐了那么长时间的火车,走了那么长的山路,尽所能看望了那么多的学生,但是却仍然觉得自己看望的学生不够多,去的学校不够多。坤叔的心,装了多少贫困学生啊!


他们比城市小孩矮一个头
日期:[2007-09-21]  版次:[D04]   版名:[财富东莞·贫困学子]   


   因营养不良

  四处通风的房屋、双目失明的母亲、双亲不在家的留守孩子、没有肉片的午餐……这就是大山孩子的生活。

  只有辣椒的饭菜

  坤叔助学团第二天重返三拱桥小学的时候,正是学生午饭的时

  间。该校的午餐分为2元、2.5元和3.5元三种,但是多数的学生会选择2.5元的午餐。2.5元只可以买一碗面,里面有辣椒、野菜和粗大的面条,几乎没有看到肉,学生们还是扒拉扒拉着很快就将这些面条吃了,没有水,学生们就着洗碗的自来水咕噜噜地喝着。凤凰县团委罗副书记谈及孩子的健康时说,因为营养不良,凤凰的孩子普遍要比城市的小孩矮一个头。

  家有残疾父母

  第一天的早上11点,坤叔助学团一行来到了大田乡的大田学校,这是一所九年制学校。助学团团员,来自浙江温州的吴先生见到了资助的龙进红同学,吴先生给龙进红买了手机以便联系。一番寒暄后,龙进红热情地邀我们去她家。

  进红家原来的房子已经倒塌,目前她所居住的是当地希望工程给她捐赠的简易房子。

  进红从小就是一个苦命的孩子,她幼年丧父,母亲又是个完全没有劳动能力而且需要别人护理的盲人。她有一个亲哥哥和一个同母异父的姐姐,哥哥目前在外打工,回家较少,只有姐姐不时地回家,进红每天回来要照顾母亲。为了安全,上学的时候就把母亲锁在家里。进红已是初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升学,她显得有些信心不足:“上高中难度很大,准备选择到技术学校继续学业。”她还透露,该校的中考成绩一直欠佳,从以往看,约40人的一个班,通过中考能升上高中的往往只有5到6人,剩下的一半去读职业学校,另一半外出打工或在家种地。

  凤凰四中是一所初级中学,在这里,记者认识了来自初二(8)班的杨友同学,他的成绩多次在他所在年级的考试中荣登榜首。但是,正是这样一位孩子,他背后却充满着辛酸:父母均为聋哑人。当记者问到他平日如何与家人沟通时,小杨友说:“没什么的,平时动作习惯了,自然就心领神会。”


用青春换取知识让知识改变命运
日期:[2007-09-21]  版次:[D05]   版名:[财富东莞·贫困学子]


■翻三座大山上学的苗家姐妹。

    这是一群贫困的学生,又是一群坚强的学生。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信念:知识能改变命运。

  四面通风的房子

  在柳薄乡,尽管学生已经放学,坤叔仍坚持在石老师的陪同下进行了短暂的家访。

  柳薄完小的石求慧今年14岁,是典型的留守儿童。在她一岁时,母亲得了精神病;在她9岁时,母亲投河而去。目前,求慧的父亲在外县打工,靠微薄的工资来维持家计。

  几根柱子搭起来的屋子,屋墙只有近五分之一的地方铺了石块,其余的是泥砖甚至是真空。屋顶上的瓦片已经有四分之一脱落,夏天不用风扇,白天不用电灯,每到下雨的时候,雨水就会从房顶漏下,把兄妹俩唯一的一张床打湿。这就是求慧的家。因为经济困难,求慧近9岁才开始读书。在这样的危房里,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求慧的学习成绩优异,在上学期的期末考试中,她考了年级语数总分的第二名。

  翻三座大山上学的苗家姐妹

  在三拱桥完小,助学团团员们随着吴海燕走向她的家,据海燕的说法,她每天都要从这条山路上学和放学,来往2次(中午不吃饭),每次的行程约为30分钟。然而,记者顺着这交错盘旋且凹凸不平的山路走到海燕的家,走过了三座大山,爬了半山腰,足足花了1小时20分钟,才到海燕的家。

  大伙来到海燕简陋的家,看到了海燕的姐姐,辍学在家的春燕。春燕本该是初三学生,但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而且学习成绩不佳,她被迫选择了辍学。面对辍学的学生,坤叔总是倍感痛心。虽然经历了一个多小时的爬坡,这位年过六旬的老人一进门就迫不及待地劝说春燕:“一定要回去读书,不读书,一辈子就在这里种田了。”坤叔说,“不要辍学,赶快回校报名,至少要把初中念完。如果中考的成绩不理想,那就跟我到东莞,半工半读学点技术,就不用做苦工了。现在技术工人是高级工人,工资甚至与大学教授不相上下。”坤叔一再勉励春燕,终于她答应了第二天返回学校。

  不向命运低头

  石文智今年15岁,在禾库九年制学校上初一,个头不高,一副文质彬彬的样子,受坤叔助学团员卢先生资助。

  当卢先生问他家里有什么困难时,他坚强地摇摇头回答:“没有”。“父母还好吗?”,卢先生追问。“父母……父母都没了。”据了解,文智很小的时候,父母先后去世,目前他跟着在山上务农的叔叔过活。在该校,记者还见到了一位叫石健美的小妹妹。按理说,健美本来已经是高一的学生了,但是她目前正在读初二。相信知识改变命运的健美宁可用青春去换取知识,换取升学的机会,因而,学习基础不扎实的她,选择了复读两年。对于未来,她的态度是出奇的乐观,她目前成绩基本保持在班级的前5名,相信考上理想的高中不成问题。


“没有坤叔就没有我们今天”

                          日期:[2007-09-21]  版次:[D07]   版名:[财富东莞·助学亲历]

    在受助孩子们的眼里,坤叔就是他们的亲人

  “张爷爷的身体越发不好了!”

  “张爷爷的身体越发不好了!”已经高中毕业的腾辉说。

  腾辉和腾娟是两姐妹,从小学就开始受到坤叔的资助,目前,姐姐腾辉考上了一所专科学校,妹妹腾娟也考上了本科院校。腾辉为了让妹妹读书,自愿放弃了读大学的机会。在第二天的坤叔招待凤凰县二中学生的饭席中,记者见到了两姐妹。“每次张爷爷来,我都会见他,现在他的身体已经大不如前了。所以每次他来,我都会帮忙点人数,帮忙问学生的情况。张爷爷老了!”腾辉伤感地说。

  回忆起以前,腾辉说,那时候因为她妹妹非常可爱懂事,所以坤叔每次来都会找她们,问成绩,问生活。“没有坤叔,就没有我们两姐妹的今天啊。”腾辉感叹。

  记者发现,日渐年老的坤叔在走稍微有点陡的路都气喘了,每走一段,总要休息一段时间才能继续,不然就会感觉头昏。即便如此,坤叔还是坚持着去看望学生。

  物质精神双重助学

  “学费收到了没有,信写了没有?”这是坤叔助学语录里出现频率最高一句口头禅,也是每次坤叔见到受助学生时必说的一句话。坤叔在东莞收到其他团员的助学金后,往往以现金的方式亲自送到孩子的手上。

  除了物质上的资助外,坤叔还十分注重在精神上引导辅助孩子。坤叔通常要求受助的孩子多给他们的资助人写信,在书信的沟通中寻求心灵的交流与帮助。“我认为这样做对双方都很有意义,”坤叔说,“对于受助人来说,他们确实获得了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帮助,他们可以顺利上学读书,完成自己的学业,并学会感恩;而对于资助人来说,这无疑是对他们付出的一种肯定,让他们知道自己真真正正地帮助了别人,这样他们会更加珍惜自己当前的幸福,同时也会对日后的工作充满信心。”

  坤叔的“宝贝”名单

  每到一个学校,坤叔就会把从行李包中把他助学学生的名单拿出来。这份名单上,有坤叔助学团资助的全部贫困生的详细资料,哪个学校,哪个年级,资助人士的地址电话全部都罗列得非常清楚。到了学校,坤叔根据助学名单上的名字,跟校长联系后,一一和孩子见面,了解他们的情况,对于转学的、升级的、退学的都跟进了解,并在名单上更正。

  在他看来,这份名单就是他的一个“宝贝”。

  “**,你怎么老长不高啊?”,“**,你的成绩提高没有?”,“**,你父亲的病痊愈了吗?”……在跟随坤叔助学的两天时间,记者惊讶地发现,坤叔似乎对每一个学生的的成长情况及家庭情况都了如指掌。在孩子们的眼里,坤叔是一位尊敬的长者,甚至犹如他们的亲人,他们或叫坤叔为“爷”,或叫坤叔为“叔”。他们对于坤叔没有丝毫的陌生感,有些孩子和坤叔勾肩搭背地出现在记者的镜头前。

  “坤叔,你记住了多少孩子的姓名?我发现你对他们总是很熟悉,总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啊!”记者好奇地问。蹒跚地走着山路的坤叔回过头来说:“其实,我记住的孩子有很多,而这一部分都是因为资助了比较长时间,接触比较多的。对于一些刚接受资助的孩子,我暂时还不能叫出他们的名字。“

  坤叔每走一段路就得休息一段时间,他的身体就如小滕说的一样:“越发不好了!”但是,坤叔却能叫出绝大部分受助学生的名字,而且,他还有一个随身携带的宝贝——受助学生的名单。


日期:[2007-09-21]  版次:[D11]   版名:[财富东莞·亲历助学]
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助学



■坤叔的足迹遍布凤凰县的每一个角落。

  凤凰县团县委副书记介绍,全县有20000多名贫困生

  刚下吉首火车站,记者认识了前来接车的凤凰县团县委副书记罗伟和干事付铃。在坤叔上山下乡助学的几天,罗副书记一步不离地始终陪伴着。记者在两天的行程里与罗副书记朝夕相对,对于凤凰的风土人情、对于凤凰的经济教育、对于坤叔的凤凰助学,都了解到不少。

  旅游经济未惠及边远山区

  “凤凰县位于沱江之畔,隶属湖南省西部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中国现代作家沈从文的故乡。2001年被授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凤凰县自古以来一直是苗族和土家族的聚居地区。”罗副书记兴致勃勃地介绍凤凰的一山一水。

  “众所周知,我们凤凰县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举世文明的凤凰古城便坐落于此。凤凰古城面积1平方公里,依山傍水,青山环绕,人间美景,尽收其间,有‘美比西施,秀甲苏杭’之誉。民风纯朴,充满神奇的传说。古有东岭迎晖、南华叠翠、山寺晨钟、龙潭渔火、梵阁回涛、溪桥夜月、兰径樵歌、奇峰独秀等八大景;现有奇峰寺公园、南华国家森林公园、北门码头、沱江跳岩、沈从文墓地等景区。古城古迹建筑保存完好,古风古韵,古色古香。2001年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东门至北门城墙及东门城楼、北门城楼依旧雄立,文学家沈从文故居、政治家熊希龄故居位于城内,夺翠楼、虹桥风雨、吊脚楼、沙湾景区、清清沱江水更勾画出一幅天人合一的绝妙人间画卷。山清水秀的凤凰古城被新西兰作家露易丝·艾黎称作‘中国最美丽的小城’之一。秀丽的小城、旅游胜地,让众多只闻凤凰旅游业发达的人根本就不能理解为什么凤凰还有那么多的失学贫困小孩。”罗副书记无奈地说。

  是的,在几天助学的日子里,在跟着坤叔上山下乡的时间中,在这座秀丽小城的深处,记者看到的,却是一幅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在离凤凰县城边远的山区,盘峡环绕的宁静、草木浑然的家园、衣衫褴褛的孩童、清汤素面的辣子与城中沱江两岸的热闹、精致典雅的旅馆、花花绿绿的情侣、色香俱全的酒席有着何等巨大的差异,形成何等鲜明的对比。

  “咱穷就穷在教育”

  对于凤凰县贫穷落后的现实,罗伟认为该县落后就落后在教育。正是因为教育的落后,人才的缺乏,造成了贫穷的恶性循环。

  罗伟表示,凤凰县除优先发展旅游业外,仍以农业为主要产业,旅游业一直是该县重点和优先发展的项目,文化旅游业的崛起,带动了餐饮、娱乐、交通、通讯等行业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农民以市场为导向,围绕旅游消费需求,大力发展种养业,去年全县水果种植面积突破23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0.5万亩,家畜饲养量达到81.5万头,家禽出笼130万羽,90%以上进入流通领域满足游客的消费需求。文化旅游业还为凤凰带来了新型加工业,推动了姜糖、蜡染等行业,但可惜的是旅游带来的财富并没有为边远的山区带来真正的实惠,边远的山区依旧贫穷。目前,当地政府因资金紧缺,对教育事业也是有心无力,教育资源的投放比较少。只有极少数几个寨子依靠旅游发展,普及情况较好。据介绍,该县的一些远离旅游区的地方已经放弃单靠旅游业发展振兴经济的梦想,在该县“两江开发”的战略指导下,发展特色农业,引进了如韩国辣椒等一批新作物。但从总体上讲,该县的农业具有耕地面积少,耕作效率低(高山气候,作物一年一熟)等缺点,因此农业并不发达。“你一路上可以看到我们这些贫瘠的土地,在山区的农民,他们靠的就是这三分薄地。耕地面积少,耕作效率低,大山的农民每年只能是收成一点稻谷,收获一点花生玉米,农业的并不发达,使这些农民相对贫穷。他们一年的收入或许只能够平常的开支,对于孩子相对较对的家庭,对于家庭中因这因那劳动力缺失的家庭,他们的收入更是微乎其微,于是孩子的上学便成了大问题,失学的孩子就增加了。”罗伟说。

  有些老师每天工作15小时

  “如果我们有好的老师,我们的成绩决不比城里的同学差。”这是一位受访学生向记者倾诉的的心里话。采访期间适逢教师节刚过,记者在一学校的墙上,看到了孩子给老师的祝福:“亲爱的老师,教师节快乐,您一天要上那么多课,太辛苦了,多休息下吧,我们会自觉的。”

  “在凤凰山区的学校里,教师资源短缺是普遍的现象。”罗副书记告诉记者:“山区的师资力量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这样直接制约了学生的发展。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凤凰人就永远没有脱贫的日子。”凤凰山区的教育一直是该县十分棘手的问题,教育经费短缺,教师待遇不好,这是公开的秘密,就连当地土生土长的教师都纷纷以走出大山为荣,更何况要向外引进高水平的教师,看起来简直是不可能实现的幻想。罗伟说:“即使有北大的毕业生来到凤凰,对我们来说也没有用。一来我们无法提供让他一展才华的机会,二来我们根本养不起。”在凤凰县城里,毕业于著名大学的高素质老师多不胜数,而在山区的学校,老师90%来自本地,外面进来任教的老师很少。山区的教师每个月的薪水只有1000多元,他们每天工作长达12小时,除了工资,没有任何的福利与补贴,况且他们的生活条件相当艰苦。在一些教师缺乏的学校,老师兼课代课是常事,为此,他们极有可能兼任几个班的班主任,每天轮流上几个年级的课,据说有些老师每天的工作时间在15小时以上。

  劳动力都外出打工了

  在一系列的家访中,有一点让记者不解,那就是在孩子的家里极少看到他们的父母,当记者问到爸爸妈妈在哪时,孩子十有八九会回答:“在外地打工。”一位上高中的学生告诉记者,他们家只要是走得动的,都到外面打工了。一位辍学的孩子说,现在书读不成了,他唯一的愿望就是到城里去,和在那里打工的父母在一起。

  据了解,该县的人口约38万(其中少数民族约30万)。村里大多数的劳动力都选择了外出打工,他们的文化程度比较低,绝大部分只有小学或初中文化程度。在当地上学的多为留守儿童,父母多在浙江温州、杭州,珠江三角洲等地打工,只在年终回家一趟,甚至几年回家一趟,家中一般只留有小孩与其祖父母,个别为单亲家庭或是孤儿。家中兄弟姐妹居多,田地稀少,粮食供应不足,更别说供孩子上学。学生本身读书意愿强烈,喜欢读书,渴望读书,希望学有所成,赚钱养家,可是家中生活贫苦,条件很差,供不起自己读书。此外,留守儿童缺乏监管,也会带来一定的社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是未成年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自幼因为父母外出打工后,出现临时监护人学习辅导不力,生活照顾不周,亲子接触缺失等现象困难。

  有调查表明,由于远离双亲,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这些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严重断层或缺位。如此一来,恶性循环源源不断,寄托着凤凰人走出深山,脱贫致富的愿望的新一代人,根本无法得到有力的发展。

  全县有20000多名贫困生

  罗伟坦言目前的教育形势不容乐观,根据他的统计与估计,目前全县有各类贫困生合共20000余人,其中受到援助的仅仅为2000人左右(其中坤叔助学团共资助1300人),受助的人数还不足十分之一。

  目前,团县委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为全国各地有能力资助学生的善心人到凤凰来助学提供最大的便利,另一方面加强贫困的档案的建立健全,把最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优先处理。他们也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像坤叔一样的好心人前来助学,帮助这群孩子走出祖祖辈辈生活的大山,脱离贫穷。

    当地人称坤叔是一个真正的无私助学者,在他的帮助下
16名学子圆了大学梦


    提到坤叔,凤凰县团县委副书记罗伟不禁竖起了大拇指。他直言坤叔是他见过的最慈祥的人,“坤叔是一个真正的无私助学者,与坤叔同行,我无时无刻不深受感动。”

    寒冬亲手送上棉衣

    在与罗伟同行的助学行中,罗伟甚为坤叔的身体感到担忧。“七年前,坤叔因为心脏病,生命垂危,好在及时抢救才得以康复。半年前,他又因为中风,一度入院治疗。听到他在住院期间想着的仍是助学,我真的非常感动。”罗伟说。

    罗伟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逢年过节,坤叔都尽量给孩子们寄送礼物。口中食,身上衣,坤叔既为凤凰孩子吃不饱而忧,又为他们穿不暖而愁。在寒冷的冬天,坤叔必定会来凤凰,给受冻的孩子逐个送棉衣。凤凰的冬天,室外已经是零下,但坤叔冒着刺骨的寒风给孩子送棉衣,而且一站就是几个小时。他给凤凰孩子送的衣服都是不错的衣服,凤凰孩子多次发现,坤叔身上穿着的牛仔衣服甚至还不如送给他们的衣服好。

    罗伟认为,坤叔已经把助学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为了帮助有需要的孩子,为了不中断助学的后续管理,坤叔可以说是竭尽全力,哪怕是自己的身体每况愈下。说到这里,罗伟再次感叹坤叔的伟大,他说:“在坤叔中风后康复不久,身体虚弱的他不顾家人和团员的劝阻,再次踏上前来到凤凰助学的火车,由于病还没有痊愈,坤叔是在其夫人的搀扶下,一瘸一拐地征服了一条条崎岖的山路完成助学的。在那时,我们团委好些的人都感动得留下热泪。坤叔一家的善行啊,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他从不花凤凰的钱

    罗书记在回忆以往坤叔的助学活动时说:“在坤叔身体比较好的时候,他有时候每月至少来两次,甚至每一周都来。”罗书记对坤叔赞不绝口的还有他的简朴和纯洁,坤叔平时过着十分简朴的生活,他唯一的嗜好就是抽烟,而且他十几年来抽的都是市面上价值为3.8元的一种低挡香烟。有时,团员晚上会到当地的一些酒吧喝点酒,吃点东西,但坤叔只会散散步,然后就回去睡觉了。坤叔在凤凰住旅馆,几乎从来没有住过日租金过百的高档旅馆。

    罗伟说,坤叔每次访问凤凰的所有花费都是由他自己出,无论是旅费、住宿费、车租,还是饮食,都不曾花费凤凰县的一分一毫。“对于坤叔的经常到来,我们都觉得有点过意不去,因为帮助贫困生就学,本是我们团委的职责,在惭愧之际,有时县委希望向坤叔表示一点谢意,可是他不但拒绝接受,而且还有点不高兴。”

    爬山六个小时看孩子

    凤凰县团委的另一位负责人付先生则佩服坤叔的魄力,付先生是团委一直负责坤叔助学的干事,他跟着坤叔助学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对于坤叔的为人,他也非常清楚。

    他说:“以前我们跟坤叔爬山去探访孩子时,坤叔可以走上五六个小时,作为一个老人,有这样的魄力,实在不简单。”付先生与随行的团员讲起了他和坤叔深入大山探访孩子的故事:有一次,坤叔提出要探望一名居住在深山的孩子,由于山路狭窄而且崎岖,汽车是不能开进去的。大家都劝坤叔别去,但他却依然坚持,于是付先生就尾随坤叔而去,结果一走就走了几个小时。回来后,坤叔还为能看到这位学生而感到开心。

   16名受助生考上大学

  据了解,在坤叔资助的学生中,有16名学生考上了大学。终于他们走出了大山,到外面的世界去,学习先进的文化技术,实现自己的价值。大学生数量的增加,文化程度的提高,必然为以后山区人民脱贫致富奠定基础。

  此外,坤叔还接受数百名初中毕业生到东莞参加半工半读的计划,参加这个计划的孩子无须花家里一分钱,就可以在六年后成为高级技工。据了解,尽管助学团每年给予每个受助学生2000元资助,但是在那些初中升高中的贫困生中,大部分仍无法继续学业,因为除去资助款,学生家长每年自己仍要负担2500元左右,这对于他们而言,已经是个天价。

  对于学生在“九年义务制教育”之后的学业和就业问题,罗伟感叹道:“我们的确是一筹莫展,正是坤叔的出手相助,才让这些孩子找到了出路。”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这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千分一公益网 ( 粤ICP备15081700号-2 版权所有©东莞市鸿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GMT+8, 2024-11-23 00:45 , Processed in 0.14578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