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千分一公益网

 找回密码
 点这加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导航
搜索
查看: 577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还在为慈善求“名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4-10 04:05:0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坤叔 于 2010-4-10 04:17 编辑

我还在为慈善求“名分”



   版次:AT52   版名:报莞8年特刊   稿源:南方都市报   2010-04-08
作者:刘耀宁 陈奕启 邱韵菁 原创   手机看新闻 全国订报

摘要:我希望在我有生之年能看到东莞第一支民间慈善团体的成立。

    坤叔为东江源小学学生送新衣,22年他坚持这条艰难的慈善道路。

    亲历
    ●讲述人:
    坤叔,本名张坤,1946年出生,东莞市莞城人。22年来,个人捐资数百万元、受助贫困学生达两千多人。获得“感动中国”提名。
    ●八年来,南方都市报的记者多次全程直击坤叔的助学活动,和很多人一起被坤叔感动着,影响着。今天我们没有再去重温那些温热的泪水与滚烫的爱心,而是记录了这位为慈善事业鞠躬尽瘁的老人焦灼、无奈、乃至痛楚,更深切地体会那份无私的大爱,纯粹的博大。

    我希望在我有生之年能看到东莞第一支民间慈善团体的成立。
    我1988年开始助学,1992年广东开始搞希望工程,作为企业家,我出钱包车去清远、韶关等地方,那时才知道原来这么穷。因为助学,我的生意在11年前放下,这10年是个发展期,资助学生增加了10倍(目前资助学生共2123人,热心的助学者有1200多人)。
    助学在中国始终是一个大问题,据官方统计全国濒临失学的孩子有5000万。我们起到什么作用呢?资助1000多人而已,就已经这么了不起,感动湖南,感动中国,不想放弃主要出于一种习惯。我们现在确实是骑虎难下。

    助学22载没合法身份
    现在我们大的助学点有四个,规模越大,压力越大,渐渐力不从心。我们买糖都是一吨吨地买(每人三斤),衣服是一两千件地买。去湖南凤凰派一次衣服至少半个月。四年前,我曾经中风,幸亏有助学者来找我才发现得早,现在半边身都是麻的,加上冠心病。大家很自发地关心我,整天不准我走,包括南都记者刘耀宁,都觉得我这样根本有没时间睡觉,钢铁都会生锈。
    但没办法,有那么多学生要管,我们的模式是加强和学生的情感交流,通过将我们的人生理念传递给学生。其他助学者即使再忙,都要轮流陪我回来,担心我撑不住。
    即使我们在全省全国都出名,但至今我们逾越不了那个门槛,想注册却找不到婆婆(主管机关),得不到官方的认可。助学是公开而又秘密的。

    本地民间慈善团体仍空缺
    2000年,团中央要颁一个坤叔助学团队的奖项给我。我说我不能接受,因为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团中央的人问我们什么性质,我说我们没有单位,只是一个松散的组合,大家都是坤叔,大家都是雷锋。
    最后那个奖就颁给“无数个坤叔”的助学团体,这样才有了坤叔助学团体,才敢再搞一些松散的助学活动。这么多年来,采访过我们的记者有200多个,出的文章有1500多篇。有人说我们被媒体宠坏了,一点质疑的说法也容不得。曾经有媒体指出我们不是一个合法机构,这真的是我们的“死穴”,一摸就可能无法生存了,连这点慈善的氛围也会消失。
    我是感动湖南十大人物(湖南凤凰是坤叔助学的重要地点之一),湖 南 推 荐 我为感动中国人物,在提名1 5 0人中 ,排 名87。在我助学19年以后,我评了东莞百杰、锋尚人物 。我不在乎这些奖杯,最大的心愿是给我们回旋的余地大一点,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香港有数以千计的慈善团体,但在东莞本地一个合法的民间慈善团体都没有。其实全国都是这种状况,只是东莞更为保守。广东狮子会旗峰服务队来到东莞是好事,带给东莞慈善的气氛。终于有一个在东莞能合法活动的团队。



    毕生致力成立助学协会
    从1996年开始,我一年花在走路上的钱有10万元,就这样走了10多年了。现在到了差不多没钱拿的状态。现在是杀鸡,今天切只鸡腿,明天切鸡翅,后天切鸡头,分完就没有了。但如果成立基金会和组织,就只是吃鸡蛋,那只鸡长生不老,只是拿鸡蛋去做慈善。
    我很想成立一个类似于助学者协会的组织,把现有的在东莞的800人登记组合起来,成为一个紧密的组织。第二想搞一个慈善基金会,规定400万以上的注册资金,兼顾在东莞和外地的助学、助残、救灾、扶贫。其实为慈善基金会筹400万是很简单的事,随时可以筹得到,团体仅仅靠400万元的增值部分就可以运营,400万的基金永远不能动,机构也永远不会消失。
    在五六年前,我们已经有这个想法,已经很急切,找过不少人做不少努力,听说今年开始政策放宽,成立慈善机构的呼声很高,我们又去申请了,社会团体管理局让我们耐心等两个月,就会有答复。我还要用一段时间去培训好这个队伍(做社会工作的大学生、研究生)。慈善就是一种职业。
    我希望在我有生之年能看到东莞第一支民间慈善团体的成立。

    企业和媒体在行动
    近一两年来,我看到了很多星星之火。东莞有慈善爱心的人很多,只是缺乏一个发挥的空间。民间小规模的慈善活动现在越来越蓬勃,媒体开创慈善版面就是为这些星星之火去摇旗呐喊,慈善始终是个趋势。
    在我们还没有拿到“身份证”的现状下,我们把希望放在你们(企业和媒体)身上,你们越高调,对我们来说越是一种支持。因为有人可以公开宣扬一种慈善意识。你们不高调,我们这些不合法的民间组织永远不敢高调,那么慈善也就会失去民心。
    东莞离慈善都市,还有很长的路。


    ●2003年11月
    本报记者首次全程随同张坤第21次凤凰助学之旅。当时200多人的“坤叔助学团”资助凤凰436名贫困学生。
    ●2008年
    坤叔第60次前往凤凰助学,本报记者再次全程跟随,此时受助学生已超2000人。
    ●2009年7月
    南都东莞新闻的慈善版正式开张,每周固定推出。至今,报道关注的贫困家庭近90户。
    ●2009年8月
    广东狮子会旗峰服务队诞生。此后,旗峰服务队与本报一起,联合进行了探访麻涌麻风村、慰问民办教师、白血病捐款、助学等活动。
    ●2009年9月
    南方都市报联合慕思寝室用品有限公司共同发起的“慕思•南都爱心基金”正式启动。50万的爱心基金用于开展赈灾、助学、助医、助残、助老等多领域慈善工作。
    ●2010年2月
    本报联合东莞以纯公司开展“红包行动”,向全市100户贫困家庭派发总计5万元的新年利是。
    采写:本报记者 邱韵菁 刘耀宁 摄影:本报记者 陈奕启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这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千分一公益网 ( 粤ICP备15081700号-2 版权所有©东莞市鸿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GMT+8, 2024-11-22 00:59 , Processed in 0.15416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