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千分一公益网

 找回密码
 点这加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导航
搜索
查看: 612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南都周刊》:坤叔转正,被外界作出各种解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23 13:50:1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坤叔转正,被外界作出各种解读
2011-11-10 14:30   南都周刊   


坤叔(中)在湖南凤凰县资助贫困孩子。
  记者_ 石宴瑜 广州、东莞报道 摄影_苏仕日

  10月26日下午4时,广州一个以“唤醒道德良知”为主题的文明论坛上,主席台空位前的桌子上摆放着一溜姓名牌,最边上那个写着“张坤”。

  主持人邀请嘉宾们上台就座,她特别介绍“张坤”的身份:“大家更习惯叫他坤叔,他率领的助学团队在注册‘转正’上经历六次挫折,终于在汪洋书记批示后顺利注册!”

  台下的学生听众中有人露出了恍然大悟的神色,他们开始用力鼓掌。

  “惊动了汪洋书记”,在被媒体长达十余年的报道中,这是坤叔最新被关注的原因。刚过去的国庆节长假,由于广东省省委书记汪洋的批示,坤叔助学团队登记注册的申请突然一路绿灯,民政部门为他破例国庆长假现场办公,七年里六次申报都没解决的问题,两个小时便搞定了。

  65岁的坤叔也惊了,不是“惊”喜的惊,他没有喜,就是觉得意外,他这样一个平凡的老百姓,竟然是这样的机会跟中央政治局委员发生了关系。

  还有,他对广东省民政厅副厅长王长胜也略感抱歉:“听说他一家准备出去旅游,专门退了机票来处理这单事情。”

  争名分

  当坤叔还是个“中坑”(中年男人)时,是东莞当地的民营企业家。女儿张莹是广东本土歌星。1988年,坤叔帮女儿回复歌迷信件时,发现了贫困学生的求助,就这样开始了资助。

  1992年,共青团广东省委开启了希望工程,民营企业家坤叔以编外人员的身份加入,跟着到各地调研,并承担团队出差的各项支出。

  希望工程大规模劝募在1998年结束,坤叔意识到,大规模的宣传鼓动与实际效果并不成正比,一趟宣传活动可能花掉1000块,却只能收到1块钱捐款。

  从这以后,坤叔只采用一对一的助学模式。也替热心人帮忙牵线找受助对象。他选择了捐助湖南凤凰的孩子,13年来他已经到湖南凤凰探访91次,经他牵线得到帮助的孩子有4000名左右,而跟他一起参与助学的热心志愿者也达到了1300多人。

  多年来,采访过坤叔的媒体有200多家,他统计过,发表的文章有1500多篇。曾有媒体指坤叔助学团队不是一个合法机构,这戳到了他的痛处。

  没有合法的身份,就不能宣传公益理念,每次团队主要成员聚会讨论时,都不留开会记录,“每次都不敢超过20人”。做过老师也做过老板的坤叔,很小心法律的边界,他曾因一宗莫须有的债务官司在看守所呆了一夜。

  但登记注册成为正规的民间组织,这条路看起来简单,走起来却很费劲。坤叔曾尝试以“助学者协会”的名义申请登记,按照民政局的相关规定,民间组织必须先找到一个主管单位,才能向有关部门提出注册申请。

  于是他开始到处找娘家,关工委(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教育局、残联、妇联、团委、政协、个体协会……一个个试,并试图找到“助学”跟这些单位的关系,但却碰壁无数,还试过被人赶跑。

  7年来,一听说政策有松动,坤叔就去尝试登记。但每次都“雷声大雨点小”。他发过火,也拍过桌子。慢慢地,他不愿跟政府部门打交道,对注册的事儿也不抱太大希望了。

  柳暗花明

  2011年8月5日,东莞宣布对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松绑”,公共服务类社会组织可直接申请登记,不需要再找业务主管单位。跟坤叔熟悉的记者提醒他,这次政策真的放开啦,去试试吧。

  8月9日,坤叔7年来第6次提出注册申请。他觉着,能通过也好,不通过从此拉倒。

  一番沟通,民政部门态度非常友好,甚至表示,即使达不到登记条件,也可以先备案,取得合法身份。三天后答复到,却是:经请示领导,名称不妥,需改。

  坤叔申请的团队名称为“东莞千分一公益协会”。对方认为,可能会让公众误解为“硬性摊派”,“公益”二字内涵过于广泛,而坤叔助学团队仅限于助学;“协会”一词涉及面更广,这里使用不妥;尤其是“千分一”,一定不能出现……

  但“千分一”是坤叔团队的基本公益理念,他们坚持团队成员拿出合法收入的千分之一做公益,不接受任何社会捐款。坤叔脾气也上来了,他说:“如果不能叫‘千分一’,我就不注册了。”

  沟通到此结束。

  直到10月1日清早,东莞民间组织管理局的官员电话打到坤叔手机上,通知他下午3点到市政府开一个协调会。

  坤叔猜了半天,他甚至作了最坏的打算—这回是不是要蹲监狱还是进看守所。没想到的是,因为9月29日南方日报的一篇《坤叔公益团队“转正”受挫背后》的报道,被广东省省委书记汪洋看到并作出了批示。

  僵持的局面陡然出现转机。

  一个小时的协调会,敲定了坤叔的助学团队名称。广东省民政厅副厅长王长胜带队,接着来到助学团队办公所在地,一问,资金有多少,坤叔答,有20万。好,够了!场地呢?坤叔答,这里是110多平方米,不够的话旁边还有三四百平方米的铺位,可以收回来做办公场地。好,也够了!

  事情解决得很快,下午5点左右,坤叔拿到盖有东莞市民政局公章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批准通知书》。从协调会开始,前后不过两小时。

  注册名称“东莞千分一公益服务中心”。“千分一”和“公益”都得以保留。

  完美人生

  坤叔团队的意外注册成功,成为国庆后网友们热议的话题。

  东莞民政部门被推向了风口浪尖。据南方都市报报道,10月12日,东莞市民政局,召开“传达省市领导重要批示的精神”的会议,东莞市民政局民间组织管理局局长利伟中介绍事情始末,并表示:“我负全部责任。这件事情发生后给了我很大压力,也给东莞添麻烦了,我很内疚。”

  利伟中说,这段时间以来,他已经瘦了整整6斤。

  坤叔也有顾虑,“注册成功了,可能更会得罪人。”他担心经此一事,和主管部门之间的关系有些尴尬,尤其本地主管部门。以后见面怎么说话?有网友也担心,主管部门会给坤叔小鞋穿吗?

  活动邀约越来越多。10月26日下午,在参加“唤醒道德良知”文明论坛前,他先参加了南方电视台的一档关于东莞慈善的辩论节目,并和广东省民政厅民间组织管理局副局长王世国,在一张沙发里挨着坐了15分钟。

  但在节目之外两人并无更多交流。

  坤叔有无可能被穿小鞋?王世国笑了:“怎么会?网友们过虑了,我们有《行政许可法》,再说,作为行政机关的权限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他认为这件事对全省各地公益服务类社会组织的直接登记会有很大促进。截至10月12日,东莞3家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已经正式登记,9家社会组织递交了“转正”申请。

  一个东莞人,从事助学十余年,团队的注册因为得到省委领导的关注,而瞬间解决。这件事情的荒诞性以及意义,被外界作出各种解读。

  而由于承担所有行政事务开支,坤叔说自己名下的铺位已卖掉了三分之二。平时他穿30元一条的牛仔裤和50元一双的皮鞋。

  “人生最痛苦的是人走了,钱没花完,或者是人还活着,钱没了。”成功“转正”的坤叔认为,最完美的人生是,“人走了,钱刚好花完。”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2#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4:01:06 | 只看该作者
南方都市报就此发表评论:
[转载]《坤叔转正:民间公益别放弃想象力》
转者感言:有理有据,分析透辟。
  

  资深公益人士张坤从事慈善助学20多年,年过花甲的他近期拿到了民政部门批准的民营非公企业资格,注册为“千分一公益服务中心”。坤叔为了取得这个合法身份,受挫了好几年。在省委书记汪洋的批示下,他的公益组织化进程才得以突破障碍。持续了六年的申请波折在一个小时内解决,舆论为他高兴,可坤叔心里并不踏实。
  媒体对坤叔的报道及评论角度比较固定,从夸赞省委书记批示开始,引出草根N G O的生存困境,进而提出改善制度环境的呼吁。这无疑是一个常规的评判视角,在短暂的开心中隐隐约约地闪现着担忧。特例能否演化成正常的、普遍的公益政策,在目前的格局下是有难度的,民间公益力量与审批登记许可制之间的博弈还在继续。
  坤叔的遭遇在公益界随处可见,如果不是上级领导指示特事特办,恐怕他照样落得个碰壁的结果。拿到“民非”资格后,要规范内部行政和财务,一系列组织化工作充满了变数。对张坤来说,这不是开始也不是结束,只能说他面对的公益环境因此更复杂了。这种源自法规灰色地带而产生的复杂性,恰恰是所有民间公益组织仍待处理的。
  吁求公益慈善的制度改进自然不可少,但要知道,现有的公益法规不仅数量少,而且体现为行政权力本位的立法思路,过度宽松的部门裁量权一直执行了这么多年,若想很快在制度上削权,前景其实并不确定。换言之,在民间组织发展受限的总体安排下,若把制度改善的动力仅仅寄托在行政架构上是不够的,还应该看到更多的变量。
  坤叔坚持这么多年不放弃,坚持使用预定的名称,虽说转折是由领导批示推动的,但何尝不是他和同道常年执着的结果?在制度变革较为缓慢的公益进程中,恰恰是公益人士的不退却显出力量感。这一产生于民间公益组织内部的韧性才是它们发展壮大可信赖的依靠。坤叔转正隐喻悲观,可放在草根N G O的共同体来看,不必灰心。
  抛开转正与否的身份不谈,关键在于,民间公益人士不能失掉想象力。君不见在严厉的审批制下,草根N G O不是依然在数量和质量上渐有进步吗?尽管它们的处境很难,拿项目难,争取经费也难,开展活动也受牵制,与私募或公募都不沾边,可是公益人士运用智慧,想出各种办法,民间N G O依旧在社会重建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民间公益人士每天都在生存与发展的压力下生活,内心的道德感与头脑中的想象力维系着行动,也在拓展草根N G O的生存边界。正因为想象力使然,诸如免费午餐和微公益等才能趟出巨大可能。躺倒在地,等待制度环境完全好转再做公益,这是不现实的。同样,如果被现实条件打败,对新型的民间公益缺乏创造力,恐怕也很可惜。
  民间公益界确有诸多困难,从业者的权益、薪酬待遇、免税资格等具体难题始终未消除,可是,草根N G O并没有垮掉。这是因为政策的缝隙下也有可资利用的因素,还因为民众的公益心旺盛,对民间公益抱有信任。更重要的是,互联网技术进展到社交媒体的阶段,只要愿意,公益动员的潜力不可小觑。所有这些,都在维持想象力不衰竭。
  并非每一个N G O都能遇到批示解决问题,甚至获得合法身份的张坤也不可能就此一帆风顺。对所有民间公益机构而言,创设新的服务方式、促进服务专业化、保证财务透明等仍要用力建设。许多N G O不苛求身份转正问题,转而强化内部修为,扩展活动范围,也可以生存得很好。归根结底,保留了健康想象力的民间组织,其前途取决于自身。
            
                  南都记者寇竹卿




2011-11-13 21:10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这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千分一公益网 ( 粤ICP备15081700号-2 版权所有©东莞市鸿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GMT+8, 2024-11-22 01:26 , Processed in 0.15715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