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企业] 中国社企并未面向市场
发表于 昨天 2015-01-06 17:41 安猪 来源:公益资本论
公益行业有两个奇葩现象,一个是能力建设特别受重视、特别吃香、培训机构特别好生存,而且参与培训的机构几乎从来不用花钱;另一个是竞赛或扶持特别多,从孵化到创投,总有一款满足你。行业的潜意识就是,初创的公益组织都是没有生存能力的,所以需要培训和资金。而且比起创建整体行业环境,建立一个个小温室总要更容易见到效果一点。
如果说因为NGO高度依赖于捐赠生存,这样的做法还有一定的可取之处,那么,把这样的做法移植到社会企业几乎就变成了一个完全的笑话。如果你认同《社企时代来了?》中残友和富平家政的负责人所说,社会企业首先是企业,那么你就会发现,为初创或成长期的企业设计这么多的培训、比赛和奖金是多么奇怪的事情,这种现象从来就不会在企业界中出现。
不会出现的原因很简单,因为通过培训、比赛和奖金无法培育出真正的企业,只有在市场中,只有通过市场的洗礼,企业才能够成为企业。
但我看到的大多数中国的“社会企业”,其实并没有面向市场。社企对他们来说,更多只是多了一张筹款的名片,他们的心智,依旧把自己当成是NGO。而当下国内社企界满天飞的免费培训和资助,更加强了他们的心智:只要每年拿一两个社企的奖或资助,自己就能够活下去。至于什么时候面对市场,慢慢混着吧。
坦率地说,我不是在批评他们,我也没资格批评他们。在2011年之前,我们自己也是靠各种项目和比赛奖金生存的,而且那几年狗屎运当头,申请的所有项目或比赛,不管是叫社企、社会创新还是公益创投,没有一个拿不到的。那时的感觉是:在中国做公益(包括做社企)生存实在太简单了,饿了就设计个新项目,找基金会或者报名参加个什么比赛,钱就到手了。但不知道为什么,这些为基金会或比赛而设计出来的“创新”项目似乎从来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往往折腾个大半年就无疾而终,后来我们才知道,因为我们奔着去的钱不是从市场,而是从基金会或比赛手里来的,你所有的项目假设和用户需求都没有经过严格的验证,仅仅是写在纸面上的凭空假设。所以,当这些项目真的落到市场后,下场就可想而知了。
幸好2010年底最后一次申请资助的失败,才让我们意识到这种生存模式是多么具有欺骗性。从那时起,痛定思痛,不再伸手讨钱(当然,极少数送上门的钱还是会要的),有很长一段日子过得都很艰苦,但意外的,却很踏实,因为我们终于慢慢地、慢慢地找到自己的路了。
我不以为一边拿着资助一边经营社企会发展得更好,那样只会相反。如果一笔钱不是来自客户,也不是贷款或投资,那么,这笔钱只会扭曲你对企业经营状况的理解。
如果你不幸有这样的幻想,我只能坦白告诉你:亲,社企与你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