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分一公益网

标题: 盼了23年 终于有望正名 [打印本页]

作者: millicharity    时间: 2011-8-10 12:53
标题: 盼了23年 终于有望正名
盼了23年 终于有望正名
2011年08月10日 04:34    来源:广州日报     手机看新闻

[attach]1138[/attach]
                                                    坤叔(右三)助学已坚持了23年。


    坤叔的“千分一公益协会”昨向市民间组织管理局提出登记申请

    本报讯 (记者黄江洁、代希奎摄影报道)自从上周东莞市民政局在年中分析会上透露出“今后两类社会组织不再需要寻找业务主管单位就可直接登记”,到昨天为止,短短4天时间里,已经有4家社会组织向东莞市民间组织管理局提出了登记申请,其中包括“已经努力了23年”的“坤叔助学团”。

     已有4家组织提出申请

     此前,国家民政部部长李立国曾提出“三类社会组织可直接登记”,此“破冰”之举在东莞“草根”社会组织中引起强烈反响。当时东莞市民间组织管理局局长利伟中表示“一旦上面的文件下来,我们就正式开展”。

     8月5日,东莞市民政局年中分析会后,利伟中告诉记者:“上面的文件已正式下达,今后社区建设和公益服务这两类社会组织不再需要像以前一样寻找业务主管单位,可以直接进行登记。”据利伟中介绍,目前提出申请的这4家社会组织分别属于关爱儿童、自闭症救助、助学等类型,此前都是因为找不到“婆家”而无法登记。

     据悉,目前全市已登记的社会组织有1876家,其中存在结构不尽合理、规模偏小、整体素质偏弱等问题。利伟中表示,今后民政部门将着手加强对已登记社会组织的规范工作,建立全市社会组织登记评估标准与体系。引入评估机制后,只有那些达到一定层次的社会组织才能获得优惠政策。“这样才能鞭策社会组织改进不足,不断完善。”

    坤叔:我盼了23年啊!

     昨天,坤叔来到东莞市民间组织管理局,递交了“千分一公益协会”的成立申请。当得到工作人员肯定的答复后,65岁的坤叔开心得像个孩子。

    坤叔张坤自从1988年成立“坤叔助学团”以来,一直致力于对失学儿童开展“一对一”的资助,23年来已有3000名孩子受到助学团的资助继续读书,受助学生遍布江西、湖南、广西、四川等省区。去年,坤叔把助学团的名字改成了“千分一公益协会”,一是“不想让组织太带有个人色彩”,二是为将来登记做准备。

    “我努力了23年,一直想给助学团一个正式的名分,能注册登记,但这些年来都被‘成立社会组织必须先取得业务主管部门的批准’给‘挡在了门外’。”坤叔说,“因为没有登记,很多工作的开展都受到阻碍。”

     几天前得知国家要为社会组织“松绑”后,坤叔说他兴奋得“一夜没睡”:“终于有机会正名了,我盼了23年啊!”

     昨天下午,利伟中局长接待了坤叔,表示近期会对坤叔的申请进行审核,“千分一公益协会”极有可能以民办非企业的类型登记成功。

    坤叔说,如果“千分一公益协会”登记成功,将开始招募帮手,还能向社会展开公募,那么以后扶助的学生不仅范围更广,而且一次性帮扶的力度会大幅提高。

    见证者访谈

    团队正名后可摆脱依靠个人建设团队

    已接触坤叔多年的媒体记者肖郎平说,一直以来,坤叔主要是依靠自己的威望影响和吸收其他人参与助学,虽然坤叔团队助学开展得有声有色,但是因为没有“名分”,很多事情想做而不能如愿。

    比如说一个贫困学生家庭遇到天灾,房子要大修甚至重建,坤叔团队这种“一对一”的资助模式就有可能行不通,因为要一个人拿出几万元资助不太现实。

    由于没有注册,坤叔只能依靠自己的个人威望发展和建设团队,但是在他百年后,助学团何去何从就是个问题。“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没有组织的保证,在没有了领导者后,就会失去生命力。”肖郎平说,坤叔目前的健康状况已经不太好,他最担心的就是自己百年后助学团解散,一生的心血也将付诸东流。

    如今,坤叔团队有望正名,就能逐步摆脱依靠个人提升组织公信力的软肋,依靠社会和政府的监督实现透明化管理。

    其他“草根”组织

   “绿色珠江”发起人王华礼还高兴不起来

    有人欢喜,但也有人还在发愁。坤叔兴奋得睡不着觉,可“绿色珠江”环保组织的发起人王华礼却比以前更加忧虑了,因为他的环保组织不在本次“松绑”的两类社会组织范畴之内。

    2003年,王华礼与另一名深圳的环保志愿者共同成立了非营利性民间组织“绿色珠江”,开展环保教育。王华礼说,他在注册组织方面努力过很多次,但一直没能成功。他说:“主管单位很难找,很多单位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由于没有正式登记,“绿色珠江”一直是“黑户”,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低调活动。不仅如此,因为没有合法身份,该组织还随时可能被查封。

    王华礼说,一次偶然的机会,市委书记刘志庚关注到“绿色珠江”的注册问题,市民政局领导也很关心,但是因为“跨不过管理政策那道门槛”,一直找不到挂靠单位,所以至今仍没有登记成功。

    王华礼说,这一次的“松绑”主要是针对公益慈善和社区服务两类组织,但是民间环保组织由于短时间内无法看到其社会效应和成果,还没被列入“松绑”之列。王华礼说,希望未来对社会组织登记注册的改革进一步深化,这样他的“绿色珠江”就有希望像“坤叔助学团”一样得到“正名”。

    专家:

    “松绑”会令社会组织更好地发挥作用

    上海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海说,自己对于这种为社会组织“松绑”的做法拍手叫好。

    他说,过去30年的改革开放是在为经济“松绑”,今天已经到了给社会“松绑”的时候。“我们所说的社会管理,其实骨子里一直是把社会作为监管的对象,并没有真正发挥出社会的作用。”

    于海认为,原本社会组织登记需要寻找业务主管单位挂靠的政策,不论是从压力角度还是动力角度而言,都没有发挥多大作用,一些主管单位并没有真正给社会组织起到帮助、指导作用。因此,取消这个政策,才能让社会组织这个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更好地发挥作用。

    (黄江洁、代希奎)




欢迎光临 千分一公益网 (http://millicharit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